欢迎访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读书分享】如果足够幸运 我们孩子的英雄将会是我们自己

2022-05-11 08:12
来源: 五峰法院
作者: 张晨璇


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大家都熟,这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散文更是盛名在外。她告诫身体健全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向我们传递了乐观、自强的精神。

上学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向我们这样解读这部作品,而且就到此为止不再深入了。是的,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似乎学到这些精神就足够了。但我读完全书后,觉得好像又不止如此。

首先是文章本身表现出的,对生命极为诚挚的热爱——她要去看爱她的人,去看大自然和艺术,去看大家生活工作的地方——是那样的纯洁、热烈,让人动容,且艳羡。

以及,她失明又失聪,人生本就太过艰难。但她还是坚持着走了过来。她的坚毅,她的勇气,她的忍耐,她的努力,让她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旧能勇敢、坚强地热爱生活,又不仅仅是靠她一人能做到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那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东西:她的幸运。

海伦凯勒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是遇见了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莎莉文老师带给了她最为珍贵的东西:教育。

十九个月大的时候,海伦因为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亦不能感知外在世界。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直到找到了亚历山大·贝尔博士——嗯,就是发明电话的那个贝尔——的一封信,让安妮·莎莉文来到了小海伦身边。

海伦在书中用的是《我生命的故事》为题来讲述过往。看完后我倒觉得,叫《莎莉文老师和我的生命》更为贴切。

莎莉文老师见到小海伦的时候,小海伦才六岁多。从那时起,她从没觉得小海伦是个麻烦。莎莉文老师很善于用身边的事物来进行教学,比如洋娃娃、水、父母,并在小海伦手上进行拼写。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小海伦甚至学会了“爱”“想”这样抽象的词语。对阅读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可莎莉文老师却用极大的耐心,和极其有趣的方式,告诉小海伦如何去阅读,如何与人交谈。

莎莉文老师几乎陪伴了海伦人生的每个阶段。她带小海伦去爬山感受大自然,在小海伦被大雨困在树上时给她依靠和温暖。陪她出去游玩,跟她讲故事,从不放过生活中的点滴。在海伦上学后,莎莉文依旧在她身边。陪她上课,和她一起读课本写作业,不仅帮她读老师的授课讲解,还帮助她进行课外阅读。乃至在参加考试的时候,莎莉文都在海伦旁边,帮她读试卷。而当莎莉文不被允许参加考试时,海伦总是十分吃力。

在莎莉文老师这么多年的爱护下,海伦变得很是优秀。她热爱阅读,读《莎士比亚》《圣经》《荷马史诗》,也就开始了写作。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像她一样遭遇不幸的人们予以帮助。

我从不否认她个人的奋斗和她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可是如果没有碰到莎莉文老师呢。在那么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难以接受甚至自暴自弃到想要放弃的时刻,都是莎莉文老师的爱与陪伴,帮海伦撑了过来。也许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同样能挺过来,但是否还能取得今天这番成绩并为人所知,我不太敢说。况且,她那时还只是小孩子。

人生嘛,总会遇到很多苦难。当我们碰到很难过的槛时,总不能寄希望于每次都有如莎莉文老师一样的英雄出现。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自己孩子的人生里,做他们的英雄呢。

小孩子的人生,真的拥有着无数种可能。当小海伦失聪失明后,她不仅没觉得这是什么不幸,甚至都没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而这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是后面的生活教会给她的。换句话说,小孩子之所以有无限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受这个“既定的社会现实”。而对他们来说,这个“现实”,就是父母本身。

莎莉文老师对阅读和大自然的热爱,一直在感染着海伦,乃至成为她终身的热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纪念白求恩》里写道:“(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不仅是对小孩子最好的期许,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样子。

但成年人的生活好像,没那么有趣吧。职场上的曲意逢迎,饭局里的逢场作戏,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还有灯红酒绿里的感官刺激:太多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那么如果把这些所谓的“成人世界”里的东西都拿掉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这些剩下的东西,就是纯粹的、纯洁的灵魂,也就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东西。

有人说我还剩下天真和童趣,那就陪孩子们尽情玩耍;有人说我还剩下质朴和勤劳,那就和孩子们一起踏实做事;有人说我什么都不剩了,我已经完全被所谓的成人世界给同化了。没关系,你还有机会,还可以从现在起成为那样的期许。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纯粹灵魂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日常中的每一个行为,而小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我们下班回家只会摊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那小孩就会认为玩手机看电视是人生这么辛苦后所追求的东西。我们在上司和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对快递小哥却呼来喝去,小孩子就会认识到人是分成三六九等,是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却不做到,他们就会认为承诺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满嘴的仁义道德,却懒得去遵从,小孩子就会认为道德本就是挂在嘴边的虚无缥缈。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里面说道:“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造就的。”孩子最后成长为什么样子,那都是我们教给他们的。

所以细想来,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着优秀品德的人,那么自己先要付出这样多的努力去做他们的榜样。是的,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本就不容易,那是时时刻刻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不过苏格拉底也说:“未经审慎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这个世界有很多肮脏污秽的东西,但至少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们的灵魂也是其中之一。

莎莉文老师自己也患过眼疾,也上过盲人学校,所以她很清楚小海伦的处境。她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小海伦的戾气和伤心,她愿意给予小海伦自己的陪伴和耐心。而耐心和陪伴,恰恰是小朋友们最需要的东西。

小海伦学习认字乃至阅读的过程都十分困难,费时费力,她自己都会觉得不耐烦。这样的场景,不就是大家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会经常会发生吗。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在小孩子眼中看来是那样的难懂。或者换句话说,小孩子们那样闪烁着光芒的想法,为什么在大人眼里是那样的乏味乃至荒谬呢。《小王子》里,“我”也是因为忍受不了大人们的单调乏味,而宁愿徜徉别的恢弘世界里。

但如果我们肯耐住性子,听小朋友们解释他们脑子里的想法,那么我们一定会惊叹他们天马行空和鬼斧神工的想象力。不仅是惊叹,更是敬佩,“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过呢?”如果我们用不耐烦和世俗世界,去抹杀了这份一旦逝去就很难再有的想象力,那岂不是很可惜。

而陪伴孩子们的成长,恐怕是最幸福的几件事之一吧。学会叫爸爸妈妈,学会走路,学会吃饭,都是多么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话说回来,我们不也是对这些“既定事实”的行为感到开心吗,因为我们是这样深爱自己孩子啊。那为什么,不能在孩子们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感到开心不已的时候多点耐心,为什么要去破坏他的那份幸福感呢——陪孩子吃饭,送他们上学,一起感受大自然,看他们参加各种比赛。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长的陪伴,多珍贵。是的,我们不一定像莎莉文老师一样,对小海伦干的事情有着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但这个陪伴是为了告诉孩子,我们真的为你人生中走的每一步感到由衷地开心。而且,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你回头,我们随时都在。

因参加奇葩说而为大家所知的詹青云,英姿飒爽、博闻强识。但按照网友的说法,她的童年似乎不是那么幸运。出生在贵州山区,家庭条件一般,还被老师骂过笨猪。所以很多人猜想,詹青云这个名字来自名篇《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詹青云否认了网友的猜想,她不仅从没觉得自己的童年是“穷”或者可怜,反而认为极其幸运。因为父母给了她,无论人生会有怎样的境遇,都始终有勇气走下去的爱和陪伴。她知道,她拥有爱她的家人。这些温暖,一直陪伴着她,直到今天。

当然,耐心和陪伴不等于僭越。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即,尊重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庸。是平等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不是自认高他们一等地指使和命令。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拥有独立的人格。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世俗世界而不加以思考,如何能形成独立人格呢。如果我们自己从不曾拥有独立人格,又怎么会平等地去对待孩子呢。最后不过依旧会形成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威、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权威。打败权力的,只能是更大的权力,孩子们将永远也学不会什么叫尊严和尊重。

导演李安在接受采访被问到“现阶段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回答说:“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人家父亲,人家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

爱孩子,尊重孩子。就如《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样,深爱而不独断,关心而不替代。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学习成为了可能。“我躺在小床上,回味着一天下来的开心事,欣喜无比。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我第一次迫不及待地期望新的一天快点到来。”小海伦如此想到。

完全忘掉苦难,这样的欣喜和幸福,纯粹是出自对知识单纯地渴求。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还有多少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如果抛开加官进爵、日进斗金,还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小海伦兴奋是因为她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未知的有趣的东西,那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固步自封在狭隘的自我里。至少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

旺盛的求知欲,一定会让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有趣。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再听见打雷;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电脑是怎么跑起来的;时间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意识;什么是对错和善恶,什么是正义。

我们仔细探寻,会发现一大串闪闪发光的名字:柏拉图、孔子、阿基米德、牛顿、爱因斯坦、图灵……我们会沉醉在这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原来科学和知识是这样的迷人,原来有这么多绚烂的思想一直照耀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是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是油然而生的幸福和自豪,“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幸运。

对科学体系的学习,会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由此孩子们和我们便会进行批判式的思考,因为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被证伪。这种对人生的自我思考,才能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因为我们不只是想要活着,我们想要生活。

这一切,都需要好的教育。那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那是《死亡诗社》里,老师离开教室前同学们全都站在桌子上目送他远去;是《海上钢琴师》里,沉浸在船上弹琴一直不肯离去的1900;是《肖申克的救赎》里,被关禁闭时,安迪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莫扎特;是《放牛班的春天》里,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始终保持着求知欲,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是明白他人的苦楚,深感到不忍的怜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这是让人可以成为无限可能的最好途径。这个途径,是手中的书,和脚下的路。

去泰山之巅,看看“一览众山小”的巍峨。去大观园,听听那青春年少的美好。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受这永垂不朽的红色血脉。如果觉得行万里路太难,那么我们还可以读万卷书。

读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孔孟老庄、曹雪芹、鲁迅;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从中笑”;读柏拉图,读马克思。人类的智慧,几乎都藏在书本里。世间的美好和苦难,光荣与幻灭,伟大与卑劣,都在那些文字里了。

永远永远,永永远远也不要低估思想的力量。马克思的好友、诗人海涅曾经说:“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整个文明。”马克思本人也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法国大革命时,身陷囹圄的国王路易十六说:“是那两个人消灭了法国。”这两个人,一个是伏尔泰,一个是卢梭。

那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大家在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韩愈的文章叫《马说》。里面有一段话叫:“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是的,我们大可将孩子推给老师,当甩手掌柜。但这样,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老师个人有限的精力,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细心教育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孩子们的伯乐呢。

如果足够幸运,我真的希望,孩子们人生中的英雄,就是我们自己。